养生关键在“养心”

2016-09-05 00:06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养生关键在“养心” 文/袁文良 说到养生,不少的朋友都能说出一套套的体会,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也推介了很多方法。不过,若是按中医的观点来说,养生的关键还是在于“养心”,也就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生之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生理相对应的“心理”。

养生关键在“养心”

养生关键在“养心”

文/袁文良

说到养生,不少的朋友都能说出一套套的体会,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也推介了很多方法。不过,若是按中医的观点来说,养生的关键还是在于“养心”,也就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生之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生理相对应的“心理”。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人体正常心理活动的反映,情志变动超过一定限度,便可以伤及脏腑精气,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明确阐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进而论述说:“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而“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与上,使人薄厥”,这些都说明人的心理因素对人体各种器官能否发挥正常的机能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异常的心理活动会损及脏腑精气,使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导致疾病。国外曾有人对一些正要人物的寿命长短进行过统计,其结果显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凡有过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的,相对那些两袖清风、为政廉洁的,平均寿命要短一些;前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出后者许多。这项统计也为中医倡导的“养心”的关键——“情志与五脏相关”提供了佐证。

既然心理对生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调整心理,也就是如何在养生中达到“养心”的目的呢?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中进行了概括: “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仔细理解,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恬澹虚无”四个字,堪称是是养心之要诀。

先说“恬”字。“恬”,意思是恬静、安然。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要始终保持恬静平和的心态。俗话说“心态决定一切”,一个恬静平和的心态,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变得自信,生活中变得自在,学习中变得充实,情感中变得清醒,让自己的心境处于一个安宁祥和的氛围之中。好的心态能够引导我们学会幽默,使烦恼化为欢畅,让痛苦变为愉快,将尴尬转为融洽,从而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再说“澹”字。“澹”通“淡”,意思是安静、不追求名利。也就是要求人们内心要清静,对外界的物欲名利看得淡泊一些。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一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并付诸行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终其一生只能专心于少数几项事业,所以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交往,都应该超脱一些,努力做到淡泊名利。否则,把名利地位看得太重,什么闲心都操,什么闲话都说,什么牢骚都发,自然是烦不胜烦。所以说,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理解他人,豁达大度,这样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最后说“虚无”二字。“虚无”,意思是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在这里并不是要人们躲避人生,否定生活,而是要求人们让心境净化出一片晴朗的天地,做到既无妄想的阴霾,又无邪思的迷雾。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缤纷多彩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只有抛弃自私自利的痼疾,守好欲望的防线,我们才能无畏,才能从容,才能扫清心灵上的阴霾,达到心理上的平静,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

如果说“养心”达到了以上境界,我们的内心自然会是阳春白雪、天空海阔、高山流水了,其心境也就百分之百地属于自己了,如此这般,对生理和身体健康的妙用自然也是难以言表了。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ywl728@sina.com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