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生消暑起居如何着手

2016-09-04 23:42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进入小暑也就意味着炎热的气温开始笼罩大地,这时候无论是外出还是呆在家中都会觉得闷热无比,在外工作的人更容易中暑.那么小暑什么时候到?日常养生要如何着手?

小暑养生消暑起居如何着手

进入小暑也就意味着炎热的气温开始笼罩大地,这时候无论是外出还是呆在家中都会觉得闷热无比,在外工作的人更容易中暑.那么小暑什么时候到?日常养生要如何着手?

小暑养生

小暑消暑多知道

虽然小暑是“天并不是非常热”的意思,但是小暑期间常会出现一些极端的气温。自此绝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时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同时暴雨也会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小暑养生消暑起居如何着手

小暑天里,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那在这样一个高温多湿的节气里,我们应注意用些怎样的消暑方法来进行自我保健呢?

1、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水果,比如西瓜、沙拉。

2、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气,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适宜活动。

3、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一切都应以适量为宜、以清淡芳香为主。绿豆粥和玉米是不错的消暑佳品。

小暑养生重点突出“心静”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医师解释说,这就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缘由。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尤其是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专家说,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不管天气如何炎热,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

专家强调,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 “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小暑饮食忌过量

中医防病治病的宝书《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有这样精辟的论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

“夏季,尤其是进入小暑后,岛城许多市民喜欢边喝啤酒边消暑纳凉,不经意间就伤了肠胃。”专家说,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后天的生长,发育,健康与否,皆受脾胃影响和支配。而一些市民习惯坐在路边吃大排档,熬夜喝酒纳凉,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喝多了,这很容易伤及脾胃。因此,夏季,尤其是进入小暑后,更不应多食、过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则,脾胃受伤,健康受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此,食滞并非如此简单,专家提醒,夏季要积极预防食滞,护养脾胃。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

专家说,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正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

“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也不能勉强进食,过分强食。”专家说,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等。”因此,夏季,要注意防范肠道疾病,避免伤及肠胃。

小暑节气起居有讲究

小暑标志盛夏来临。专家提醒说,值此时节,公众在起居和着装上应该有所讲究:起居要定时,露宿不可取,衣着勿赤膊。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适当地减缓生活节奏,平静地、有计划地进行工作,有利于减少焦虑的情绪。

专家表示,夏季起居作息要有规律,一般是晚上10点至11点就寝,早上5点半至6点半起床,一旦养成了定时就寝的习惯,比较容易排除气候对睡眠的干扰,上床不久即可入睡,并很快转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此外,三餐及锻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这种“定时”在夏季,尤其是盛夏时节尤其重要。

盛夏时节,为了保证充足的体力和精力,午饭后半小时最好作短暂午睡。李艳玲说,人的体能需要午睡,不是“懒睡”“贪睡”“浪费时间”,是不花钱的“自然保健法”。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少,午睡是对晚上睡眠的补充。实验表明,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少三成。

盛夏时节,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这种习惯不好。专家解释说,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

盛夏时节,高温酷暑,有些人喜欢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李艳玲说,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时,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因为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所以,盛夏时节最好不要光着上身。”

结语: 小暑既然有个"暑"字即可看出这个节气温度之高,西瓜、绿豆等家常食物也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为了避免中暑,除了要注意防晒,减少外出时间,也要多吃些清凉的食物哦~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