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养生饮食起居有哪些注意事项

2016-09-04 23:04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雨水节气,乍暖还寒,很容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饮食起居,晨起夜睡跟太阳走,养阳养脾胃,慎防皮肤过敏。

雨水养生饮食起居有哪些注意事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雨水养生饮食起居有哪些注意事项

雨水节气,乍暖还寒,很容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饮食起居,晨起夜睡跟太阳走,养阳养脾胃,慎防皮肤过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月19日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雨水”。此时节,春回大地,天气变暖,万物开始萌动,春暖花开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初春乍暖还寒,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及较大的温差,很容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那么,雨水节气,如何注意养生保健呢?

在雨水节气,冬天的寒冷过去以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开始上升,人体相应的就是肝气也开始生发。人体相应的就是阳气开始浮动,但这会导致一些人的身体根基不稳,中焦空虚,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因此,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

雨水节气过后,气温开始回升,湿度逐渐升高,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因此,在这个时候,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温。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古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具体来说,我们养生保健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雨水节气天气较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培养衣服。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第二,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第三,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晨起夜睡跟太阳走:天睡我睡 天醒我醒

一年六步气中初之气为大寒至春分(公历1月20日至3月21日),雨水至惊蛰15天仍在庚寅年初之气之中。雨水是初之气的第三个节气。庚寅年初之气地气(主气)是厥阴风木,天气(客气)是少阴君火。地气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天气是木、火、土、金、水星围绕太阳公转周期的不同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地气与天气相加形成了地球上一定时空下的气候。

“五运六气”的初之气处于春季三个月之中,春天应肝。初之气的地气(厥阴风木)千古不变,而天气是变化的,庚寅年初之气的天气是少阴君火。少阴君火是跨越春夏之间的气候,而在大寒时节已经到来,提前了60天。人体厥阴经分为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人体少阴经分为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综合地气和天气因素,庚寅年的春天是个“暖春”,雨水至惊蛰15天气温暖于往年,雨水渐多,且风不大。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