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养生要注意三件事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古籍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说的是寒露得名的缘由和寒露时节的特征。这个时节,正是热冷交替、由热转寒的时候,天地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详细]
2016-11-05 08:45 分类:养生保健
寒露节气养生攻略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是24节气中的寒露,进入寒露之后,天气逐渐转冷,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开始减退,寒露养生饮食很重要.[详细]
寒露养生以养阴润肺为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之说。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更加干燥,昼夜温差加大,露水更冷,即将结霜。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人们应顺应四时之气,根据天气变化进行调理养生。[详细]
寒露养生重点是提防凉燥
寒露养生该如何做?10月8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农谚道:“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节气要重点提防凉燥,饮食住行都需注意,以防疾病缠身。[详细]
寒露养生8个注意事项
深秋气温越来越低,做好哪些事情可以帮我们防病养呢?到了寒露节气如何养生才最科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详细]
寒露后养肺5方法
寒露过后,昼暖夜凉,我国大部分地区真正进入秋季,感冒、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又开始逐渐多发,老年人以及患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人尤其不能忽视对肺部的保健。我们除了呼吁养成合理饮食、规律起居等良好生活习惯外,还提倡大家每天抽出10—20分钟,练练“养肺五法”。[详细]
寒露养生六个要诀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过了寒露,天气由凉转寒,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常言道:“寒露脚不露。”这就是告诫人们秋冬转换之际,特别要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详细]
寒露养生:食疗进补攻略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详细]
寒露养生要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详细]
五形人的寒露养生方法
中医的传统理论以五行理念将人的体质分成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人。各种体质的人对季节的耐受性不同,因此调养前应找准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绝对典型的五行人比较少,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理,大多数人可能兼具两个临近的五行体质特点。[详细]
寒露养生六“调”
秋三月,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雨水渐少,秋风瑟瑟,天气干燥,故秋令主燥。“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后,昼热夜凉,气候变化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所以古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秋季养生应注意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详细]
秋分养生要注意什么
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秋分时节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健身、饮食、起居等都有其规律。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聊一聊秋分养生,看一下我们如何度过这个“多事之秋”。[详细]
饮食养生
季节养生
人群养生
心理健康
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
养生保健
养生百科